教育部在去年12月宣布废除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考试,即未来的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不会再有年中和年终考试,同时小学也不会再实施能力分班制度,改以课堂评估制取代。
消息如平地一声雷撼动家长,没有考试之后,孩子该怎么学习?家长该如何知道孩子能否掌握知识?如何知道学习进度?学生会否失去学习动力?小学不考试,未来如何考大学?
其实废除考试不是荒废学习,反而让学生在免于考试压力下体验学习乐趣,家长也应该调整“考高分即学得好”的迷思,要看到孩子的天分与专长,协助孩子热爱学习与享受学习。
郭史光宏:教育是”全人发展”
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副会长郭史光宏表示,教育部废除小学低年级考试,是要让小朋友从应试教育解脱,让教育回归到学习本身,而不是用考试成绩的高低,定义孩子的优劣。
也是华小教师的郭史光宏表示,许多家长迷信成绩代表一切,因此非常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断给孩子更多补习、写作业、考试等,而忽略了孩子的“全人发展”。
所谓全人发展是指,应该在孩子的学习旅程当中,注重孩子天赋、专长,以及人格特质,协助孩子发展本身的兴趣,并且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因为学习并不是指考试与补习而已。
小孩对语言有兴趣,家长应创造有利环境,让孩子与不同族群的人互动;对科学好奇,可以让他学习从科学角度看世界,但无论如何都不是带小孩去补习班拼高分。
他指出,资优班第1名与第30名可能只差10分,放牛班第一名也有可能是不及格,“成绩排名”没有办法看出孩子真正的程度与能力,它只是与他人作比较后的排行位置而已。
并且,应试教育的弊病在于,它是以课程本身为中心,要求学生去适应课程进度,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不理会学生是否赶得上课程,也没有看到不同学生天分与能力的差异。
这是本末倒置的方式,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学习本体。即是说,根据学生的能力与速度来调整课程的进度,有些学生可能发育与成熟比较晚,不代表他无法掌握知识。
将主权交还给孩子
应试教育的考试功能,仅是在考卷上填上标准答案,这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是没有意义,因为它没办法测试出孩子们是否理解知识,或能否将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所谓“课堂评估制”,其实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老师在课堂上全面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根据学生本身的学习状况与进度给予建议,让学生加强学习与改善。
具体来说,过往语文科的应试教育只是注重考试,许多学生学习三语多年,仍无法开口说好马来文和英文;但课堂评估制会着重在学生的阅、听、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强弱加强教学。
郭史光宏指出,教育原本就是激发孩子的能力与天赋,而不是强迫所以孩子适应背多分与填鸭式制度,每个孩子的学习速度都不一样,教育不应为了赶课程进度而拔苗助长,或拖累其他人。
简言之,应试教育强逼所有学生适应同一套标准,然后根据成绩排出优劣;而评估制则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学生本身的兴趣与能力调整学习进度,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掌握知识。
有家长会担心拿掉考试以后,孩子未来会否就不懂得应付考试?他指出,考试只是一种检测,就像我们身体作检测一样,如果真的掌握知识或身体健康,为什么要担心无法应付检测?对于家长担心学校无法有效落实评估制。
他则说,改革不可能一步登天,过渡期必然无法尽善尽美,但至少是松绑与思维转变的开始,把学习的主权与自由还给孩子。
张喜崇: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教育心理学博士张喜崇认为,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唯有读书高”,转变成注重个人想法与创意,教育模式已经不能一成不变,除了要让孩子热爱学习,也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指出,我们已步入工业4.0时代,即未来社会许多工作都会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也正在剧烈改变当中,但吊诡的是,没有人能预测它会往哪个方向去。
他举例,以前拍照所使用的“底片”(Film),整个行业产业链从上游的底片生产与制造,到下游的照片冲洗服务,分布在全球各地有数百万名员工。
“但现在这个智能手机流行的年代,以最著名的照片社群媒体Instagram来说,仅有450位员工,但却有能力处理多达3亿名来自全球各地活跃用户每天上传的照片。”
智能手机与数码相机普及不到20年时间,却把底片这个存在将近200年的全球产业给连根拔起,如今有人工智能的协助,一家公司只需数百人就能处理全球数以亿计的业务。
他直言,未来社会工业结构的转变只会更迅速,如今知识与技能的生命周期仅六年,随后就会被淘汱或更新,我们没有办法知道,未来的行业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需要哪些知识。
所以,为什么如今的家长还要让孩子去学习一套固定的知识,强迫孩子只是躲在教室和补习班背课本、读死书,为什么不让孩子去探索这个世界、挖掘本身的特色与专长?
他表示,要在未来社会立足,绝对不能只是把课本读好,以前寒窗苦读的学习方式已经过时了,如今需要的是培养本身的“学习力”,即学会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
他进一步解释,学习是为了培养应付未来挑战的能力,而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们不能只鼓励孩子一套固定知识,而是能自主学习与探索新知的能力。
许梅韵:独中尚有课程和评量自主
相对于政府学校,独中更具有办学的自主权,也因此在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下,巴生兴华中学已经把评估制逐渐融入该校,成为评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制度之一。
兴华中学副校长兼教务处主任许梅韵表示,传统的纸笔考试是最直接测量学生学习成效的手段,但其仅为测验记忆能力的表面测试,只能看到学生短暂的学习成果。
学生往往在考完试不久后,对有关知识的记忆就会模糊和变得片段、零碎,纸笔考试看不到学生记忆性内容以外的能力,学生对知识的融汇贯通、综合运用等是很难从纸笔测出。
许梅韵认为,21世纪的教育关键能力培养,必需发展能接受多元评量的知识基础,以总结性评量作为教学检测工具,提高教师高思维设计的专业能力,和培养学生高思维学习的习惯。
所谓的高思维,是指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去分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然后判断症结和找出解决方案,其涉及的能力有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等。
她指出,如今兴华学生的学习,可透过专题研究、表演式的呈现、作业、课堂学习参与态度等形成性评量;而总结性评量,则是透过循序渐进学习历程的最后测试。
例如,学生通过养殖面包虫,自行上网寻找养殖要点,将虫宝宝养大后带给老师打分数,是总结性评量的一种,让学生建立好奇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讲述等能力的一个过程。
这比起单单从生物科课本去诵背面包虫的知识,以及仅透过考卷是非题与填充题的纸笔考试,更加能让学生掌握这一科的知识与技能,也照顾到不同学习风格与学习基础的孩子。
不过她也认为,教师的评量设计专业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是否有足够的培训与理解,或只是“依样画葫芦”照搬照用,或变项衍生更多行政工作,都是当局要处理的纰漏。
最后,她也指出,庆幸独中教育在课程和评量的自主性尚存,学校办学方向明确、有理念,在评量的设计上,其实是具有一定的正向发展实力。
---
专题来源:中国报 2019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