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瑞泰(独中老师、隆雪华堂文教委员)
「将来的马来亚民族的界线会完全泯灭,大家过着一样的生活,成为一家人。」
──林连玉《心理的建设》
马来西亚华文学校是中、港、台两岸三地外最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从幼教到高等教育一脉相承,是马来西亚华社公认的文化堡垒。只是在近10年期间,对内因董总人事纷争,直接导致华教团队大分裂,让整个华教发展陷入停顿;对外则面对教育改革浪潮与国内广设的国际学校等挑战,皆对华文独中的办学产生影响,让不少华教工作者开始检讨所谓的华教论述是否仍然能够满足今天的社会要求,也让许多独中开始转变传统的办学路线,整体的情况堪忧。
面对急需重整华教队伍的“内忧”以及全球教育改革浪潮、国际学校等的“外患”,必须要回归根本,思考“华文教育”到底是什么。这当中“教育”是一个极为专业的领域,不同领域有各自独特教学目标、内容与评量方法,这是最没有在争议,也是目前教改大趋势中需要募集各相关专业学者、教师推敲的领域。
国内不少大型独中都能够顺应这个潮流,整合国内外的资源,协助提升校内的各种软硬体,以满足整个大环境的转变,让学校发展可以顺应大趋势,符合时代的潮流,只是在这个范畴中谈的都是“教育”,“华文”却常常缺席,剩下口号的功能。
“华文”沦为华教发展的口号是数十年来华文教育发展的结果,因此董总最近推动“华教新路向”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开拓华教论述,试图厘清华文教育中的“华文”所谓何事,才能再去谈重整华教团队等事宜。
在过去华教脉络中,“华文”可从语言层面来谈,因此华文教育就是以华文/华语作为媒介的教育模式,这种谈法常会配合母语教育论述,以最熟悉母语作为学习的语言是最有效率的模式。从这个脉络来看,华文仅仅只是一种学习工具,这也让在华校就学的非华裔生的存在显得非常突兀,而且这种工具性的论述在面对更强势的语言工具竞争下,似乎也显得相对弱势,难以说服考量未来发展而把孩子送到不同源流就学的家长。
另一种论述是将“华文”解作为中华文化,华文教育即是背负文化传承的教育系统,从这个脉络来解,似乎能够为目前华文教育困境解套,只把何谓“中华文化”的问题摊开来,却又引起不少论战。今天中国崛起,本地华社大多直接把中国官方设定的标准作为中华文化的正统(规范华语便是其中一个例子),如此做法忽略了马来西亚本土的多元性,及本土华社有别于目前中国的文化独特性,到底中华文化该谁说了算?
1973年《华文独中建议书》对此已经有非常前瞻性的看法:
「统一课程应以我国客观环境之需要为原则,更应尽量保留和发扬华族的文化遗产,配合当前国家原则的意识,进而创造多元种族新文化。」
当初撰写《华文独中建议书》的华教先贤非常清楚华社不能抛弃我们的语言和文化的目的,因此华人始终必须要融入成为马来西亚人,必须要立基于我们的传统,走向马来西亚本土文化发展,因此决不是永远抱着某种单一的“中华文化”想象而自满,必须要与其他族群沟通互动,互相交流融合,发展一套特殊的马来西亚文化。
华教发展史是华社先贤一种对国家单一文化体制的对抗运动,目标是使得华人文化在国家文化体系占有一个位置。从这角度来看,现在是急需要推动以马来西亚华社为基础的华人文化,塑造我国华社的自信,以此为出发点结合马来人、印度人社群,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塑造新马来西亚的文化。
因此接下来的华文教育发展,学校办学方针应该锁定本土文化建构的工作,一种从华人文化出发,跨族群互动、融合的办学路线,并且继续加强内部科目专业发展。如此一来,华文教育将会是一个确确实实的本土教育系统,一个有别于国家机器推动国家意识形态,单元主义路线的本土教育体系,如此才能走向国际,面向未来。
--
文章刊登于星洲日报
备注:本文为“纪念林晃升逝世17周年公祭暨华教行”系列文章之一,由董总及雪隆董联会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