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马来亚独立建国初期,华教运动先驱林连玉就提出“多姿多彩,共存共荣”的愿景,为华人社会所期待的多元族群和平共处勾划出完美的想象,而这个“共存共荣”亦是不需改变现有国情与社会条件情况下可达成的目标,其成为回应国家机器单元教育政策最有力的论述。
但在实际的操作面上,主打多元文化共存的华教运动在对抗单元同化政策时,却陷入其本身所设定的困境与局限,而这些困境主要体现在数个方面——模糊内部与外部的阶级视野、在族群内部形成单元的多数暴力等。简言之,即华教运动多元的主张掩盖阶级的本质,以及漠视和无法处理各种内外差异。
忽略独中教师权益
首先,在华教运动多元文化论述当中,其所强调的是捍卫行使族群语言和文化习俗的权利,以及保障各族群应享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益,但是多元主义并不能消解阶级冲突的现实,以及无法有效回应披在族群外衣下的阶级问题。
具体来说,华文独中的教师和董事部为劳雇关系,但独中教师一直被告知要具有为华教奉献的精神,也因为在“为族群教育牺牲”的论述下,独中教师的薪资与福利普遍偏低与微薄,但是劳动的强度却相对更高与艰辛。
要求教师低薪奉献并不是合理的劳资关系,若独中教职无法成为“尊严劳动”的工作,长久下去会导致独中教育品质下降,教育专业无法提升,削弱独中的竞争力,无法吸引新的师资进入独中服务,在国际学校林立的环境下,为华教奉献的论述和靠教师自我牺牲的诉求,已经无法留住出色的新生代师资。
族内形成单元霸权
其次,华教运动是群众运动,其经年累月都是靠广大华社出钱出力维持学校的运作,无论是义演、义跑、义卖等筹款活动,都可以看见广大的华社基层群众参与其中,但是许多城市独中的办学策略采取精英教育路线,以致能够进入到独中就读的学生多数来自文化和经济资本较高的中产家庭,中下阶层的弱势华裔子弟却无缘于母语教育。
另外,华教运动诉储各族群“多元共存”,其把华语定义为母语,在族群内部使用华语作为团结族群的工具,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推广“多讲华语,少说方言”运动,这样的举动却加速让各籍贯方言消失,让八十后世代的华裔子弟无法掌握真正的母语,结果民间如今才推广多说方言运动避免失传。
“华语=母语”这种操作性定义没有办法处理内部差异,其无视于客观存在的族群内部的多元性,它把自己族群变成一个单元,然后与另一个单元作对抗,但是在族群内部形成单元霸权,排挤社群内部其他不谙华语的相对少数群体,如接受英文/国文教育者,以及海峡华人。
正视阶级分配原则
更进一步而言,在华教运动多元共存诉求的框架当中,它也同样无法处理外部差异,其无法跳脱“族群事务仅能交由族群领袖处理”这个框架,例如教育课题也是公民议题,那是全体国人应该关心的国家大事,教育资源的分配除了以族群比例以外,若以阶级作为分配依据,将会更合理和更符合社会正义的原则和扶弱政策的精神,即贫困的群体可相对合理获得更多国家教育资源和照顾,而并非只是单一族群而已。
事实上,好些研究已指出,真正在马来西亚所实施的扶弱政策当中受惠的是上层阶级的马来族群,而不是弱势的马来中下阶级,其在马来社群造成富者越富和贫者越贫的现象,每一名贫穷马来学生获得政府奖学金的同时,就另有22名中产阶级背景以上的马来学生获得奖学金。
扶弱政策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唯必须摒弃以“种族”作为划分依据,让各族处于社会低层的弱势人民也同样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主张多元论述的华教运动无法以公民的身份突围发言,这些弊端难以在多元主义的框架之内得以消除,马来人的贫困问题是阶级问题,但是却掉入了族群政治的泥沼当中而被模糊了。
团结无需牺牲差异
如何回应华教运动多元主张所面对的困境与局限?首先,华教运动必须看到“差异”,以及承认、理解与尊重这些“差异”,因为差异经常是历史的变迁、文化资本的不同、社会权力的形塑,以及经济资本等交织下的复杂产物。
差异在群体之内和群体之外,其必须置放在其原有的背景与脉络去理解,并非站在本位主义单元式地一厢情愿认定,教师就必须要牺牲、华人一定要讲华语、马来人就是贫穷与懒散。
林晃昇在八零年代领导华教运动时,其超越左右的政治立场,能够将受西方教育的华社专业人士,以及具有学术背景的知识份子,和广大的左派华社基层人员,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整合进入华教队伍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因此,团结并非指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思维与看法,团结的真正意义在于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我们有能力去回应种种的差异,去整合不同群体和阶层的群众,去结合彼此不同的需求。任何的团结都不是指铲除异议,而是提供开放交流的机会,在异中求同建构出共同的合作平台。
唯有跳脱本位主义的迷思,抽离族群的框架,从更广泛的各个社会层面和他者的角度去重新理解华教运动,这才能够重新掌握多元文化的诠释权,才能跳脱早已如一滩死水般的“捍卫华教”旧论述。如此才能摆脱被国家机器压迫的被动式回应,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共存与国民团结,迈向真正的华教新路向。
--
房怡谅,服务于非营利教育机构。
按:董总近期提出“华教新路向”计划,提倡华教运动需要有新思维、新论述。董总邀约本地知识界撰写系列文章建言,惟作者观点不代表董总立场。
原文出處:當今大馬 2019/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