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马哈迪日前接受<透视大马>采访,重提设立「宏愿学校计划」,雪隆华校董联会认为这项计划不可行,必须改以「学生交融计划」取代。马哈迪列举菲律宾、印尼及泰国为例,皆是突显“同化”的意义,不能反映我国提倡多源流教育以及尊崇多元文化和宗教信仰,雪隆董联会不敢苟同。
希盟政府执政初期,新任首相马哈迪就表示有意再度推行「宏愿学校计划」以团结各族人民。雪隆董联会认同首相要团结各族人民的理念,但坚决反对政府继续推动试图同化以及破坏各源流教育的「宏愿学校计划」。
雪隆董联会认为新政府必须摆脱过往国阵/巫统的单元化思维,同时必须尽早确认我国社会不团结的根源,实乃马来至上主义以及单元化思维所致。单元思维以及马来主义至上理念,确立了不公平的国家各项政策,以致各族人民产生相互猜忌,导致各族不能达致真正的谅解。
希盟政府日前废除恶名昭彰的国家干训局,是正确的步伐,对于促进国民融合及团结有莫大的帮助。
首相马哈迪曾经在90年代初推行「宏愿学校计划」,但当时遭华社强烈拒绝,因为「宏愿学校计划书」的理念非常清楚写明道:「「逐步实现以国语(马来语)为各源流学校统一的教学媒介」。换句话说,当时「宏愿学校」计划是要落实《1961年教育法令》中的所谓「最终目标」 ,其最终结果就是将所有的非马来文学校都改为马来文小学。
其将国小、华小、淡小等不同源流的学校集中在同一个校园内,以共同使用校内设备如食堂、图书馆、礼堂,以及共同参与课外活动等来促进彼此的团结。也因此,「宏愿学校计划」规定课外活动、周会、学校行政等任何共同活动,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必须是官方/正式语言,即国语(马来语),因为那是正式/官方的场合。
换言之,在「宏愿学校」的正式场合与所有共同活动当中,华语和淡米尔语是变相被禁止使用,这最终将导致华小及淡小变质。另一方面,「宏愿学校」内各源流学校可保有本身的校长,但当其中一位校长被委任负责最高的协调工作,即学校的行政用语将会以马来语为主,这也是间接让华小变质,这是华社所无法接受的。此外,由于三种源流学生的生活习惯、文化及宗教信仰之差异,在「同一个屋檐下」将产生许多不便及磨擦,无法取得实际效果。
再者,在「宏愿学校计划书」当中没有阐明华校董事部的定位。华社存疑的部份在于,于「宏愿学校计划」内之华小董事的权力是否受到限制?因为华小董事是捍卫和发展华校的组织,如果董事部的权力受到限制,如何确保华小不会变质呢?
雪隆董联会认同「团结各民族」的理念和计划,唯「宏愿学校计划」并非达成各族团结的唯一途径,若能落实各源流学校的「学生交融计划」,也同样可以达到国民团结的目标。
政权轮替,从单一思维转为多元思维,教育部长马智礼也一再强调尊重家长的教育选择权。雪隆董联会认为要达致全民团结的主要途径乃公平对待各民族,共同保障与发展各族母语与文化,与此同时也维护及推广马来语作为国语的地位,让各族文化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绽放,彼此共存共荣,此乃真正时代所趋和民心所向。
雪隆华校董事会联合会主席
蔡庆文律师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