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董總在不久前推介了《馬來西亞華文獨中教育藍圖》,我國教育部近年也如火如荼在學校推動「高思維技巧」(HOTS),而中國也在2017年全面推廣落實高考改革的教育新措施。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未來社會的人才,但如今人工智能(AI)已經有能力可以取代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如今教育正處於變革的十字路口,我們應培育怎樣的人才?才不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教育的改革顯示了我們對未來人才培訓的目標已變化,而各界所推出的教改理念皆不盡相同,本期脈動希望借鏡中國教育改革的落實,來探討我國獨中教育未來的方向。
主文:中國教改方向與獨中教改契機
中國學生面對高考的壓力是非常鉅大,其牽涉是否能考上重點大學,而為消除「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減輕學生應試壓力和應因未來社會需求,中國在2014年發佈高考全面改革方案。
而這次中國教改最進步的改變,是高中不再分文理科,以及高考只考中文、英文、數學共3科而已!英文更提供兩次考試機會,而其他科目的成績則是從3年的高中學業成績作綜合評估。
董總署理主席陳友信表示,獨中過往最引以為豪的是卓越的數理成績,但是在如今人工智能已逐漸在各領域取代人類,連會計與精算等工作都能勝任,所以教育改革已是刻不容緩。
他直言,人文素質是電腦所無法取代,也因此獨中教改的重點除了保持數理優勢,也要提升科技在學校的運用與科技融入課程,以及深化高技術含量的技職教育。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除科技與數理以外,教改要回應AI的挑戰,也必須加強公民與人文素質教育,引領學生選擇適合自己興趣的課程,在課程的基礎上充分發展本身的個性特色和獨立思考能力。
他指出,台灣為獨中提供了許多教育資源和師資培訓,而中國在一帶一路下,也重視海外華教發展和文化传播,大馬應捉緊契機保持獨中的優勢,从中尋找適合獨中的教改資源。
也因此,董總為落實獨中教改,在9月初聯同各獨中董事與校長等人前往北京取經,拜訪了當地最優秀的中學,分別為北京市第35中學和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就中學教育改革作出交流。
独中教育具3优势
董總研究員黃集初博士表示,相對政府學校,以及國際和私立學校,獨中教育存在三個相對的優勢,即使用母語教學、辦學具有相對自主性,以及華社地方社群的支援。
他說道,母語教學是獨中教育最大特色,家庭資源較充足或語言能力較好的學生,切換到國語或英語環境仍然追得上學習進度,但有許多華裔子弟卻因語言問題而在起跑點被淘汱。
他指出,語言能力較弱的學生不等於學習能力差,又或者比較晚熟或比較遲掌握學習能力的學生,以及學習資源較弱勢的學子,他們需要的是一套熟悉的語言來汲取知識。
每年因語言問題而輟學的學子不計其數,這是華社的損失,獨中提供一個主要以母語作教學的環境,也兼顧國英語的學習,給他們一個成人成才的機會,不用因語言問題而失去學習的機會。
黃集初說,獨中擁有更彈性的辦學自主權,無論推動教育改革或調整教學方式,都會更加敏感與迅速地適應社會的變化與需求,而體系龐大的政府中學這方面顯略顯遜色。
他直言,獨中是民辦學校,在過往能屹立不倒,最主要的原因是獲得地方華社的支持,和相對能動員社會資源協助辦學,在校園設備、學校建設、師資培訓等資源都能照顧到。
不鼓励「背多分」 强调个人特色发展
黃集初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為將來的社會培養人才,而這些人才的知識與能力必須要能適合10或20年後的社會需求,所以每個時代的教育目標都不盡相同。
他舉例,80年代以前的教育為應試教育,不強調學生培養自己的想法,只要熟讀課本上即有的知識,並且在考試過關斬將考取高分,日後找工作都不會有太大問題。
他繼說,從80年代落實的教育政策即可見一斑,當時要推廣的國家教育政策3M政策(讀、寫、算),即國家教育目標只是要培養能掌握基本的閱讀、書寫、算術能力的國民。
「早期馬來西亞需要大量各式各樣的工人,當時對人才的培育理念是講求紀律和服從上級命令,所以校園會對學生的外表、舉止行為有嚴格的限制,因為要打造出聽話的好學生。」
须学会「自主学习」
但21世紀已經完全不同了,如今人工智能不但可取代機械性和重複性高的工作,甚至連翻譯、金融管理、股市風險評估等需要複雜知識工作等都可勝任,所以10年後我們需要怎樣的人才呢?
黃集初表示,想法、主見、創新、品味等薀含深厚文化基礎的鮮明特色與能力,是不會輕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也是近年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即如今教育所強調「個人特色」的發展。
現在網路發達和人人有智能手機,龐大的資訊量有如洪水,學習資源垂手可得,現在上學已經沒有辦法只懂書本知識,不能再叫孩子只把書念好,而是要學會「自主學習」。
他說道,未來職場變化有太多不確定性,某些專業可能在10年後就被淘汱,現今教育已無法教導學生10年後可用得上的知識,因此只能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能力,和不間斷學習的習慣。
另外,也有者鼓勵學子應勇於表達個人想法和創新思考,著重人的邏輯思考能力與獨立思辨精神,鼓勵探索未知領域和發展個人專長,也因此教育部才推出「高層次思維」(HOTS)。
這是讓學生靈活運用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去分析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然後判斷徵結和各種可能性,以及找出解決方案,其涉及到的能力有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與創造等。
黃集初直指,由於不再鼓勵學生背多分,因此課程該如何重新規劃,考題如何才能讓學生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如何去評量學生五花八門的創意答案,都指向了傳統教育模式要被翻轉。
经费资源不足 独中教改进度缓慢
但是獨中教改也面臨包括經費籌措、資源與課程、教師培訓、家長與董事觀念,以及社會接受度等各方面的挑戰,教改要徹底落實的話,就必須全方位動員,從觀念上對教育作根本的改變。
黃集初說道,全馬獨中目前的教師人數有約4千800多人,因此要進行師資培訓是比起政府學校相對容易,但除了大型獨中較有能力以外,偏遠地區的中小型獨中缺乏資源落實教改。
另外,家長與董事對教育的期待,學校的管理模式,以及地方社區傳統上對教育的想像也要翻轉,即必須接受不能以考試成績去衡量孩子的優劣與能力。
他指出,從現實的執行層面上面臨的挑戰,教師教學模式能跟得上變化? 學校對老師的教學管理是否仍以考高分作績效評量? 董事以及社會大眾是否可以摒棄用分數高低去定義好/壞學生?
而在董總方面,雖然當局已著手處理課程與考試的改革,但由於經費不足,許多學科只有一位秘書或助理,教改推展的進度相對緩慢,這與有國家資源支撐的教育部是無法比擬的。
不過黃集初也說,許多獨中也意識到教改是勢在必行,雪隆地區八所獨中聯合森美蘭兩所獨中,共同組成「雪隆森十獨中教育專業發展聯席會議」,共享師資培訓的教學資源。
他表示,雪隆森的做法是地方大型獨中負起資源貢獻的角色,帶動周邊的中小型獨中,展開長期合作與支援關係,形成區域性獨中教育資源網絡,善用地方力量,董總則再居中配合。
向中国借镜 教师不只是解惑者
教改該如何落實到具體教學層次?中國教改也如火如荼地在進行,北京市第35中學是中國教改實驗基地,其是一個強調科技,兼顧教育的人文性與社會性,奠定學生全面和個性化發展的重點學校。
北京市第35中學總校副校長王紅軍博士在與董總交流中指出,如今老師的角色已從傳統的答疑解惑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和評價者,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的主體。
她指出,該校3年開始落實「五制改革」,分別是不分文理科,但以同儕間共同興趣作交流平台的「學部制」;以各種學程為配套的「學分制」;以學長姐帶領學弟妹共同學習的「學長制」;取消行政班,沒有固班上課班級的「走班制」;以及扮演輔導、詢諮、引導角色的「導師制」。
「我們學校的課程設計也打破傳統中學的單科制,重新組合成科技與創新、人文與國學、藝術與審美、體育與健康、生涯教育與素質拓展,以及國際高中學程共六大課程群。」
王紅軍強調,該校的教育核心理念認為,學生成長比成功重要,成人比成績重要;孩子不一定每天都成功,但每天都成長;品德好,成功一定會來,品德不好,成功只是暫時。
她指出,讓學生「會學」比「學會」更重要,同時「學會思考」也比「學會知識」更重要,因為在未來社會,不懂得自主學習的人也是個文盲。
她透露,如今該校考上中國一本重點大學的學生共有95%,學校的教育改革其實最大的挑戰是家長對教改新措施缺乏信心,但只要教師培訓做得足夠和挺得住家長壓力,成績一定做得出來。
清华附中注重师资培训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是中國最頂尖的中學之一,也是中國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培訓基地,其學生是100%每年考上中國的一本重點大學,單單進入清華北大的就佔該校20-30%的畢業生。
該校校長王殿軍表示,清華附中以理工科見長,在人才培養是科技教育走前,其設立以項目學習為導向,以跨學科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和努力將創意變為現實的創客教育(Maker)。
他透露,優秀的學生關鍵在於優秀的師資,清華附中在招聘新老師過後,除了進行維期一個月的職前培訓以外,也落實由資深教師引導新老師兩年的師徒制。
「同時,課程與實驗室也是教改重點,清華附中與美国排名最頂尖的托馬斯.杰弗遜科技高中(TJHSST, TJ)合作,每年為清華附中教師進行6星期的培訓,以及協助該校設立實驗室。」
培养具科研能力教师
王殿軍也說,如今科技教育強調的是動手做實驗的能力,但傳統的教師擅長講解書面上的知識,缺乏帶學生動力做研究與設計的能力,所以一定要先培養具有進步科研能力的教師。
他也直言,這麼出色的教師,能從事與大學研究人員同樣的科研與實驗,他的待遇該如何決定? 是否還需要處理教育行政工作? 這些教師管理機制的改變,對教改與學校的運作也息息相關。
新闻来源:东方日报